客是寸草不留的人,并非真正的幕后主?使。对于寸草不留的历?史,在座的老人儿都知道那么一点。
虽然大家对吴斌的武艺很有信心,但对于做事不讲过程只求结果的寸草不留,以及那真?实目的不知的幕后主?使者,大家心中都没什么底。
不过还好的是,吴斌不像奚聚风那样,他没有偷偷的连夜逃走,而是静静的等待。因为他相信,很快的,他就能得到父亲以及众位师叔、师伯们的允许。因为他若是不去参加,反而更显得“此地无银三百两”。
果然,没过多久,吴斌就被叫到众位长辈面前。
首先开口的是同辈中资格最老的凌玉,只听他以长辈对晚生那种慈爱的语气说道:“斌儿,可知诸位师叔、师伯们为何要叫你过来?”
“回大师伯的话,因为诸武林盟主的候选人即将在山东青州陆家聚首,商讨关于盟主候选人被刺杀一事。是以诸位师叔、师伯们来通知侄?儿,准备收拾行装出发。”
“那你可知道,我们已经收到请帖多日了,为何没有立即通知你前往,而是我们先行商量了几日?”
吴斌道:“原本武林盟主选?举大?会前,各个候选人是不能刻意私下会面的,为的就是防止个人私斗,以至于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。但如今情况不同,因为一伙来路不明的人,对盟主候选人痛下杀手,使得正派武林出现混乱。我想,各位师叔、师伯们是怕我武艺不济,在前往陆家的道上,遭歹人毒?手。”
吴斌的八师叔“山中飞仙”王顺说道:“几个师?兄都为此担心,所以这几天一直在犹豫。但我与你父亲却觉得,自昆仑派创立以来,不知经历了多少代的努力,才有了今天的名声与地位。在与他人的争斗中,死伤也不少。但昆仑派的人可以死,却不可丢。咱不能因为江湖上的一点传言,就胆怯、就退缩。就算被杀,我昆仑子弟就算是死,也要死的轰轰烈烈、坦坦荡荡,不负祖师的厚望。”
吴英有这样的想法不稀奇,谁不想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。他吴英宁可儿子站着死,也不愿他一辈子畏缩不前。
只是为何王顺也有这样的想法,作为大师?兄的凌玉;二师?兄袁冲却不明白。难道儿子不是他的,他就不心疼吗?大家都是看着吴斌长大的,难不成他们就没有?意思感情?
其实,不是做师?兄的不理解,而是他们忘了。忘了他们也曾年少气盛;也曾血气方刚过。
那个时候的他们只想扬名立万,做什么都赶在最前头,对敌也只找最强的。他们这么做,无非是想人前显贵、鳌里夺尊。可他们现在上了年纪了,凡事以和为贵、以稳为重。他们早已忘了年轻热血的自己。
但王顺不同,他是同辈中最年轻的一个,今年才四十刚出头。正值壮年的他,当然不甘于平凡。他有自己的门?徒,但可惜的是这些人各个都资质平庸,难有作为,于是他把希望也就放在了吴斌的身上。
吴斌是他看着长大的,这份对侄?子的爱,一点也不输给其他的师?兄。
吴斌出生时,王顺才二十出头一小伙。当时吴斌的母亲因为难产而死,照顾小吴斌的事,就落到吴英的身上。
那是吴英尚未当上掌门,但已基本内定。为了吴英在当上掌门时,派内响应,江湖称赞。当时黑发剑叟唯一健在的师?弟便打发吴英下山闯荡,他的几个师?兄弟,则或明或暗的帮他。
王顺当时一二十多岁的小伙子,正在有劲头的年龄,哪能在山中闲的住。
不过他自幼被师傅捡来抚养这一事实,成就了另一个事实,那就是他把整个昆仑派的利益,永远放在自己的个人利益之上。
所以当师叔提出让他留在山中照顾孩子,他二话没说就答应了,为的就是让吴英行走江湖的时候,无后顾之忧。
当吴斌六、七岁的时候,王顺才放开手,有时间再次回到江湖。
不过这么多年下来,他们叔侄两早已结下了深厚的情谊。每次回到山里,王顺总会带一些中原的小玩意儿。
等到吴斌长得大一些了,就不再带什么小孩子的玩具了,而是说一些江湖侠义故事给他听。
交谈中,他发现吴斌这孩子年少志高,将来必成大器。
王顺最了解这孩子,知道他想独自一人下山闯荡,想要有一番作为。所以他才与吴英一同坚持,让吴斌独自下山。
对于吴斌,身为大师伯的凌玉自然有爱,只不过他的爱与王顺不同,他的爱更加柔和。
凌玉一生痴迷与武学,与门?徒众多的王顺不同,精研武道的他并没有自己的传人。所以他对吴斌也视如己出、呵护备至,生怕他受一点点伤害。所以他希望吴斌能有所成就,但又不愿他遇到危险。可是,常在河边走,哪有不湿鞋,江湖,本身就不是个安全的地方。
当晚,吴斌正在收拾行装。此时的他热血沸腾,因为他终于可以下山了。
不是因为吴斌从没有下过山,虽然他常年在门内修行,但也同年长的师?兄下过山。只不过有师?兄在,他很难有所作为。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